如果你看着庞大的宝马格栅然后发出“哇,这是什么鬼?”的感叹,放轻松:这背后是有方法的。这个品牌并没有发疯;他们是为了在视觉上将其跑车与其他车型区分开来,并制造轰动(非常轰动)而做的大胆设计。
宝马巨大格栅的源头以及存在的原因是什么?
灵感来自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概念:3.0 CSL Hommage/Hommage R——一款现代化的经典赛车再现,比例激进,正脸几乎呈现图腾般的效果。其采用了垂直化的“肾”型格栅设计,这一元素后来成为品牌区分轿车和跑车的标志性特征,逐渐推向量产。
核心理念简单明了:突出4系(及其衍生车型)与3系的区别,增强品牌辨识度和存在感。如果你想了解这个“重磅出击”的视觉效果来源,不妨回看一下最初点燃这个风潮的3.0 CSL Hommage车型。
3.0 CSL Hommage R是否真的引领了4系的前脸设计?
确实如此——第二代(编码G22)4系成为了主舞台。它采用了拉长且垂直的“肾”型格栅,修细的灯组以及更富张力的表面设计。其设计目标是与3系拉开视觉距离,为跑车打造一个醒目的“鼻子”。产品评价显示,宝马意在展现大胆的设计语言并实现全球沟通——不论你是否认可,这个格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关于4系的整体设计与操控信息,可参考:Car and Driver – BMW 4-Series。
在顶端是M4,它采用了新设计语言,并交付了关键性能:极致的运动性能。想了解这款既被爱的又被恨的跑车的设计演变及背后原因?请阅读宝马M4的完整故事,看看当脚踩油门时,格栅如何变成了配角。
在现实中有效吗?空气动力学和冷却是否达标?
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,格栅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。前脸结构经过深思熟虑,旨在管理空气流动和发动机、辅助系统(机油、冷却器、制动系统)的温度。例如在M4 Competition版本中,设有主动进气口和无必要时封闭的区域——追求效率至上。具体性能参数方面,可参考M4 Competition 2025,其马力已提升到520匹以上。
如果你喜欢“How”胜过于“What”,请记住:更大、更合理的进气口可以装载为热效率优化的散热器和冷却器,垂直的造型形成压力柱,帮助交换器散热而不致超热。这不是装饰品,而是有血有肉的工程设计。
销量、市场认知与品牌风险:这真的是个成功的策略吗?
宝马坚称,这一设计带来了“强劲的销量”。如果你关注产品报告和市场动态,会发现这种大胆的设计语言已从跑车扩展到SUV和纯电动车,逐渐形成了品牌新的“视觉语系”。关于宝马发布这款跑车时公布的设计理念,值得一读:BMW集团新闻——4系跑车。
在品牌建设方面,敢于创新意味着成本——以及噪音。但“噪音”也意味着销售。比如,iX采用了极具辨识度的前脸设计,成为了科技爱好者的宠儿——它为何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关注?请看BMW iX 2026的成功之道,尽管其造型颇具争议。当产品“身材够棒”时,大家就会忘掉争议,直奔性能而去。
哪些竞争对手也采取了大胆的“前脸”设计,我们还能学到什么?
宝马并非孤军作战。雷克萨斯采用了“spindle grille(旋转式格栅)”,奥迪延长了Singleframe设计,不少品牌也把传感器和雷达隐藏在大尺寸前脸面板后。在跑车和GT车型中,雕塑般的“前脸”不仅塑造了存在感,还实现了ADAS、摄像头和线控的集成——兼顾美观与实用。想要一份设计理念丰富且细节到位的作品?不妨看看宝马Skytop,展现了品牌未来的高端设计走向。
一份诚实的教训:引领风尚需要持续的技术积累。如果动态和动力系统不能配合,反而会成为笑柄。相反,若能做到完美配合,就会成为品牌的标志。4系/M4正是如此,表现出色——而且令人难忘。
简要规格(当前4系/M4)
- 430i:2.0升涡轮增压,约255马力,400牛米
- M440i:3.0升涡轮增压,约382马力,500牛米
- M4:3.0升双涡轮(S58),473马力,550牛米
- M4 Competition:503–523马力,650牛米
- 传动方式:手动(部分市场)或自动
- 驱动方式:后轮驱动或xDrive(全轮驱动变体)
快速比较——与直接竞争对手相比
- 设计:宝马最具魅力
- 马力:M4领跑
- 底盘:刚性表现优异
- 内饰:以驾驶者为中心
- ADAS:全面集成
- 品牌辨识:格栅已成标志
问答环节——你可能会问的问题(我来解答)
- 格栅全是麒麟臂设计吗? 不是。有些部分会封闭以优化气动性能,仅在热系统需要散热时打开。
- 可以用市售的装饰件“缩小”格栅吗? 有套件和包覆膜,但可能影响散热和传感器功能,要慎重考虑。
- 这样会不会降低空气动力学性能? 影响取决于整体设计。宝马采用主动百叶窗,优化气流,减少阻力,提升性能。
- 会影响保险或维护成本吗? 前脸装配的传感器可能会增加修理成本,但这是现代高端车的常态。
- 这种设计会成为未来的标准吗? 只要能持续差异化并支持先进技术,这种设计就会存在。设计会发展,但理念会延续。
我个人的看法是:庞大的格栅虽然有争议,但符合宝马区分3系和4系、打造专属“脸孔”以支持强大冷却、传感器及主动空气动力学的策略。不必一定喜欢其美学,但无可否认的是,无论在赛道还是路上,M4的表现都令人震撼——当一辆车足够出色时,争议也就成为了细节。
喜欢还是想在推特上喷它?欢迎留言:你会考虑买一辆带巨大格栅的宝马,还是会绕道而行?
Author: Fabio Isidoro
法比奥·伊西多罗是 Canal Carro 的创始人兼主编,自 2022 年以来一直在撰写关于汽车领域的文章。他对汽车和技术充满热情,最初在 HospedandoSites 门户网站开始了职业生涯,如今致力于创作关于国内和国际车辆的技术内容和全面分析。📩 联系方式:contato@canalcarro.net.b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