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会兜圈子:沃尔沃巴士将在2025年交付全球首批100%纯电双节 臂公交。这对于BRT系统来说是一次重大变革:28米长,最多可载250人,400千瓦功率,电池容量可达720千瓦时。它体型庞大、运行安静,没错,真的是非常厉害的技术创新。
是什么让BZRT成为真正的双节臂纯电公交的先锋?
BZRT是为高流量设计而生:长度达28米,最大载客量可达250人(或180人在前后两节部分)。车架考虑了高需求的BRT应用,采用集中驱动和底部电池布局,既腾出空间又平衡车重。结果是?车厢底部空间更宽敞,通行更顺畅,且没有那种令人烦躁的内燃机噪音,安静得让你觉得在第一排就能感受到。顺便一提,沃尔沃在豪华SUV中展现的高端电气审美也完美体现在这款巴士上,提升了整体的品质感,比如沃尔沃XC90由Heico Sportiv改装的品质体验。
这个动力系统怎样实现400千瓦和720千瓦时的实际性能?
系统配置是模块化的:平台支持最多8块电池(720千瓦时)和两个带200千瓦电机的车轴。这允许根据线路的行驶周期和地形调整续航里程和性能。电池集成在底盘底部,降低了重心,提高了稳定性——这在搭载相当于区域飞机重量的载荷时尤为重要。
在实际运营中,续航受到温度、载荷、驾驶方式和地形等因素影响。尽管如此,全球电动公交的数据显示技术已日趋成熟,效率和每公里成本都有稳定提升,正如国际能源署在2024年全球电动车前景报告中指出的那样。
载客容量、舒适性与噪音:能让250人无痛上车吗?
当然可以,而且布局设计也非常合理。由于电机和电池“放在脚下”,车厢内部空间更整洁,在高峰时段的通行效率也更高。电动加速平顺,没有颠簸,噪音显著降低——你的耳膜会感激你,走廊中的居民也会感谢你。这是品质的飞跃,就像我们在高端豪华SUV(例如EQB的电气精致感)中感受到的一样。
容量不仅仅是数字:还包括上车时间、车门布局、牵引力控制算法和湿地的扭矩分配。BZRT将这些融入一个具有主动安全性的系统,绝不是噱头:避免误操作、减少磨损,并在需求“疯狂”时保证操作顺畅。
哪些安全与自动化系统在BRT中起到关键作用?
BZRT配备了摄像头以扩展司机视野、行人和自行车检测、车牌识别,以及Volvo专有的动态转向系统(VDS),即使载客量大也能保持精准操控。再加上通过GPS实现的安全区域(Zonas de Segurança),可以自动减速进入关键区域。这种“看不见的手”既节省时间,也保护安全。
结合软件的智能调度和电动续航,长途纯电出行的转型也变得清晰起来,比如奥迪A6/S6 e-tron的续航分析。这种数字生态已经在乘用车中成熟落地,用于管理扭矩、制动回收、车速和在专用车道中的安全控制,为公共交通电动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基础设施与运作:能为如此庞大的车辆充电吗?
可以,但不能临时应付。高容量的运营需要提前规划:夜间在车库进行高功率充电,必要时在终点设置电弓充电设备。最大支持720千瓦时的电池容量,关键在于协调充电功率、运营窗口和电池温控,避免过热损坏,同时保持总拥有成本(TCO)在合理范围内。从架构上看,与高功率直流(DC)充电和智能热管理的高端大型电动车辆类似,豪华SUV如Wagoneer S的技术路径也可借鉴。
要科学规划车队,必不可少的是模拟教科书式的运行模型。行业最佳实践亦应遵循,比如由国际公共交通联盟(UITP)整理的电动公交指南。总的来说,需要“基础设施坚实,热管理高效,实时远程监控,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操作员”。没有这些,就只能是“拼凑”,但在高车流量环境下,拼凑就意味着风险,后果无穷。
20秒技术亮点
- 28米长,适用高需求BRT
- 最多250人(双节臂)
- 两个200千瓦电机(共400千瓦)
- 电池容量最高720千瓦时
- 电池集成在底盘
- 零排放局部
- VDS和安全区域
- 360°摄像头和传感器
BZRT与常规电动双节臂公交的对比
- 容量:250对比约150-180
- 长度:28米对比约18米
- 电池:最大720对比约350-500
- 功率:400千瓦对比约250-330
- 结构:双节臂对比单节臂
- 稳定性:VDS与重量管理
- 安全性:GPS安全区域
快速问答
- 总功率是多少? 400千瓦(两个200千瓦电机),输出平稳,牵引力强。
- 电池容量呢? 最多720千瓦时,可根据线路需求扩展模块。
- 最多能载多少人? 双节臂最多可载250人,单节臂约180人。
- 如何减少事故? VDS、360°摄像头、行人和自行车检测,以及GPS安全区域。
- 充电方式? 主要在车库进行高功率直流充电,必要时可在终点使用电弓充电设备,视运营情况而定。
如果你想看到电动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实际推动力,也可以关注经典燃油车向纯电车转变的范例,比如科迈罗V8退役,EV新技术崛起。整个行业都在转型,乃至大佬们也开始掀起电动浪潮。
我的看法是:BZRT在能力、噪音、效率和安全性方面都精准击中痛点。工程技术扎实,参数可信,电池的模块化设计也为不同线路提供了战术弹性。唯一的挑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运营的高效纪律。如果运营不严,续航会缩水,成本会飙升;如果管理得当,就能成为全球标杆。就是这么简单。
喜欢还是反对?欢迎留言:你认为在一个电动BRT中,最重要的是什么——续航、舒适、安全还是成本?
Author: Fabio Isidoro
法比奥·伊西多罗是 Canal Carro 的创始人兼主编,自 2022 年以来一直在撰写关于汽车领域的文章。他对汽车和技术充满热情,最初在 HospedandoSites 门户网站开始了职业生涯,如今致力于创作关于国内和国际车辆的技术内容和全面分析。📩 联系方式:contato@canalcarro.net.br